
WhatsApp作为一款全球广泛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,在外贸业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对于外贸人士而言,掌握WhatsApp营销技巧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客户沟通,还能有效提升业务增长的速度和效率。接下来,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利用WhatsApp进行有效的外贸营销。
一、建立专业的个人或公司WhatsApp账号
在开始使用WhatsApp进行营销之前,首先需要确保自己的账号看起来专业且可信。这意味着要设置一个正式的企业名称或者个人姓名,并且保持头像的专业性。如果可能的话,还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用于商务交流的WhatsApp群组,这样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组织不同的客户群体。
二、优化WhatsApp消息模板
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并确保信息传递的一致性,我们可以为常见的场景预先准备一些标准化的消息模板。例如,在初次联系客户时,可以发送一段简洁友好的自我介绍;当收到询盘后,则可以根据产品特点编写针对性强的产品介绍;而对于潜在客户的疑问,则应尽量提供详尽准确的答案。同时,也要注意避免过度推销,以免引起客户的反感。
三、利用WhatsApp的状态功能
除了文字消息外,状态功能也是展示自己或公司形象的一个好机会。通过分享公司的最新动态、行业资讯或者是有趣的小视频等内容,可以让客户对公司产生更多的好感。还可以定期更新一些实用的信息,如汇率变化、物流状况等,这有助于增强客户对品牌的信任度。
四、开展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
为了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,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推出一些限时折扣或者赠品等促销活动。在进行促销活动时,除了在WhatsApp上通知现有的客户外,还应该积极寻找新的目标受众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、电子邮件列表等方式推广这些活动,以扩大影响力。
五、参与线上线下的行业交流活动
无论是参加虚拟会议还是实地展会,都是结识新朋友、拓展人脉的好时机。在这些活动中,可以主动向其他参与者介绍自己的业务以及联系方式。还可以加入相关的微信群聊或者兴趣小组,与其他从业者交流心得,互相学习成长。
六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
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商业行为有着各自的法律规定,因此在使用WhatsApp进行外贸营销时,一定要严格遵守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。这不仅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,也能让客户更加放心地与我们合作。
七、持续监测和调整策略
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,要时刻关注市场反馈,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营销策略。可以通过定期回访老客户、收集新客户的评价等方式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;也可以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表现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。只有这样,才能始终保持竞争力,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。
掌握WhatsApp营销技巧对于外贸人士来说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能力。只要我们用心经营,就一定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取得良好的业绩。希望以上建议能够给各位带来启发,祝大家生意兴隆!😊

本文目录导航:
- 服装销售是否对成为外贸业务员有帮助
- 怎么样来做好外贸业务?
服装销售是否对成为外贸业务员有帮助
服装店的店员和服装外贸业务员是绝对不同的。 外贸业务员是和老外打交道,英语是必须的。 服装店的店员对了解服装行业也没太大帮助。 而且两者工作方式截然不同,外贸业务员需要开发客户。 你还是直接去外贸公司,从最底层学习做起吧
怎么样来做好外贸业务?
闲着也是闲着,生意又难做,好容易逮着个客户,哪能轻易让他跑掉?首先肯定要报个价。 报价的尺度根据客户询盘的情况来判断,常规产品价位中等,新品略偏上。 初次接触,最好不要用quote这样正规的词来报价,轻描淡写的price足矣。 甚至不出现price字样亦可。 重点:一定要留个尾巴来“钓”客户。 1、规定一个最低订货量(作为以后讨价还价的筹码之一)。 2、最重要的,后面要补充说明,上述价格为参考。 如您所能理解,根据订货量、交货时间和付款方式的不同,价格会有很大的区别 有时甚至会有高达10%的折扣。 云云 当然这都是虚的。 3、除报价外,尽可能在回信中附上一些关于产品的资料,比如包装情况、集装箱情况、产品图片等等。 我们的理念是,首先给客户一个关于价格的概念,以及关于产品的基本情况,让客户强烈感觉到跟你接触,无论是否成交都能够了解产品信息,“值得联系”。 其次,在你对客户心理价位不了解的情况下,报价的同时给客户留下讨价还价的兴趣和空间。 和钓鱼同理,既不能只白白地撒饵,也不能冷冰冰甩个空鱼钩过去。 总之,初次与客户打交道,成交是第二位的,细水长流,设法激起客户“保持联系”的欲望才是最主要的。 又及:所谓的明确意向。 不能坐着干等客户表示明确意向,要设法引客户说出他的目的。 比如,泛泛地报个FOB价之后,告诉客户“请告知您所需要的目的港,我很乐于折算一个CNF价格给您做参考。 ”又或“请告知您可能的定购量和交货时间,我看看是否能给您一个好价格或折扣。 ”等到客户把这些资料给你之后,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拿着去向老板请示了。 否则业务员就成了夹心饼干:老板不报价,客户就不给“意向”;客户不透露详情,老板又不肯松口。 生意就僵持了。 做业务员的,不但要跟客户斗,还要跟老板周旋,可不能傻等机会噢。 如先前所说,报价时候留个“尾巴”钓客户,是常用的招数。 所谓低价,指的是接近成本价格,利润不高的报价,靠跑量来维持;高价则是预期较高利润的价格了。 作为新手,很难自己估算成本价,老板也老是闪烁其词支支吾吾,索性,去翻翻老客户的交易数据,老客户通常利润低,老客户的真实交易价格往往比较接近老板的心理承受底线。 “低价留尾”,就是报个低价,但规定一个比较大的起订量,甚至大大高于你所估计的客户可能的订购量也没有关系,关键是用低价钩起客户兴趣,又为将来的涨价提供依据 -订量不够嘛当然要贵一点点啦。 “高价留尾”,就是报高价后,故意规定一个小的订货量(估计客户不难达到的量),并许诺如果超过此量,价格会有折扣。 此外,如前贴所说,表示根据付款方式等的不同,可给与较大优惠云云。 总之,漫天要价,但鼓励客户就地还钱。 用低价法还是高价法,视客户的情形而定,或者说根据业务员的“感觉”。 这种“感觉”的准确性靠的是火候,慢慢熬,急不来的。 不过一般说来,可以先在网上检查一下客户的情况,如果发现客户有大规模的网站和分支机构,或者在网上大肆散布求购信息,这样的客户最好用低价法,因为你会有很多竞争者,刚开始价格一高,客户理都不理睬你。 反之,对那些不熟行的中间商,可以用高价法,并且在往来信函中主动介绍“内行的”产品技术情况,故意把情况搞复杂,给客户一种“这个产品很有讲究,外行容易上当”的感觉,最后,争取利用客户“花钱买个稳妥”的心态,多挣一点。 当咱们还是低级业务员的时候,报价的处理过程往往比较简单:1.客户问价,老板说卖5块,客户说太贵了。 2.汇报给老板,老板说最多让到4块5。 客户还是不答应。 3.老板烦了,说“你问客户到底多少肯下单”。 客户要么渺无音讯,要么回答说“2块8怎么样”?4.老板说2块8成本都不够,客户简直乱来...低于4块2就没法子做。 5.客户一听就跑了...咱们白忙活一场,这个月还是得靠那1千5的底薪熬着..偏偏女友20号过生日..屋漏偏遇连天雨。 老板和客户一般都没啥子文化,老由着他们性子来的话咱们就永无出头之日。 所以,业务员熬到一个阶段以后,就要争取上个层次,逐步变被动为主动,多尝试着去“引导”客户和老板,促进生意的达成。 这种“引导”基于三个理念:1.价格是活的。 根据订量的大小,生产期的安排,运输方式和付款方式的不同,会有很大的差别。 同时,一个产品的成本构成是复杂的,某个零部件或者加工步骤改变一下,往往能够带来相当幅度的成本变动。 2. 客户不一定会知道/固守其对产品的要求。 特别是消费类、工艺类产品。 比如本来计划订1000个的,如果谈得好,客户有信心,可能最终会增加到5000个。 或者本来客户希望是全金属制品,而最后可能为了低价,接受类似于“外部金属而底部及内部树脂/塑料”这样的建议。 3.老板不一定会知道/固守所谓的产品价格底线。 特别是产品款式多的公司/工厂,老板多半只能事先预估大致成本。 可实际上,变数很大。 比如说,下个月是生产空档,为维持生产,可能微利甚至平本也接单。 或者资金紧张,急需一笔钱来周转或一份信用证来贷款。 当然,要变被动为主动,首先业务员要熟悉自己的产品,熟悉自己的工厂。 这一点,精明些的业务员熬个一年半载的不难做到。 有了上述理念,报价的时候就不要机械传达老板意图,轻易对客户说“NO”。 所以,咱们的业务老手们总是那么一副腔调:“这东西一般就这个价..不过你实在想要便宜也行..帮你想想办法”。 而对老板则是:“这客户我看了看还行,是个长期买家,值得跟进一下...我们想个办法先跟他做起来”。 其中区别一目了然:新手单纯传话,而老手则动脑筋设计方案给客户及老板参考,促进交易。 具体做的时候,注意几点:1.低价可以,但多半要跟量大、“预付款多”、“余款及时安全”、“交货期长”等等条件捆绑。 注意,为什么“交货期长”是个便利条件呢?因为这样可以从容安排,作为填补生产空档之用,此外还可以选择运费较低廉的时候交货,或拼顺路的货,大大节约成本。 2.主动给客户提建议,如上面提及的偷工减料的招数。 很多时候客户心疼的是钱,而不是上佳品质。 以内行的身份提供替代方案,客户反而欢迎。 3. 多与客户交流,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。 比如客户还价太低的时候,侧面了解一下原因,是客户不懂行,不会核算,还是你的竞争对手使坏扰乱市场。 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。 顺便说一句,即便是竞争对手扰乱市场,除非你知道对方是诈骗,否则鱿鱼原则是不要对客户明说竞争对手的坏话,暗示即可 -都是街面上混的,彼此留个脸面。 4.同样地多与老板交流,探讨偷工减料的法子,并多寻找一些零配件供货渠道, 努力削减成本。 尽量多了解工厂的生产和财务状况,替老板分忧的同时促进低价客户的成交可能。 商业情报的收集多多益善。 曾见过一个悲惨案例: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买家询盘,新手业务员却居然不知道对方来头,老板也不知详情而没有足够重视。 结果因贪图一点利润而错失了进入这个大买家供货体系的机会。 须知,对于很多大买家而言,能进入他们的“体系”非常有价值,一旦与他们有过良好的交易记录,以后的路子就顺多了。 而这些大买家轻易不询盘的,很多时候只是在急着补货的时候才偶尔外发,对新厂而言机会难得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碰到这样的良机,即便平本也要做,牺牲一点利润,权当买路钱。